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这么一幕场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甩着小手绢,扭着大秧歌,唠着俏皮磕……这种黑土地上带有土香与野趣,充满乡音与乡情的山花野草,风靡一时,流行于大半个中国。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二人转发祥于我省的黑山县。黑山二人转艺术所代表的西派风格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以唱功、说功、绝活见长,重板头,擅长抱板、滚板等,味正腔浓,唱腔丰富。黑山二人转艺术的唱功、说功成为东北二人转的主流表现形式。
目前,虽然二人转红遍城乡,但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辞世,黑山二人转艺术原来特色鲜明的传统形态已经成为文字上的记载的东西,一些传统唱腔、一些老艺人的绝活随着光阴的流转一天天消失。抢救二人转遗产工作刻不容缓。
值得庆幸的是,黑山二人转已经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项目,全方位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
源远流长,“双玩艺儿”揭开“二人转”序幕
地处辽西走廊最东端的黑山怎么会和二人转关系密切?当记者看到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262个推荐项目,以及项目所在地区之一“辽宁黑山”时,大惑不解。
2月23日,见到黑山县文化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韩文华后,他一语道破了“天机”:“东北最早的二人转艺人是黑山人,黑山二人转艺人历史上最多,艺人的影响面最广。黑山二人转对东北二人转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所以被省内外学者认定为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
经考证,东北二人转已知最早的艺人是王纶生(艺名“老叉婆”)。
据1918年编撰的《锦县志略》之《名伶》篇载:王纶生(1723--1776),名蹇,字纶生,一名笑尘,锦州镇远堡(今黑山县)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锦州东关老爷庙土台上演唱“蹦蹦”(二人转的原名),人们把这种演出称为“双玩艺儿”。
韩文华解释,“双玩艺儿”,这是所知二人转最早的称谓。
在发现《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的史料之前,东北学者一般认为二人转只有250年历史。随着对王纶生身世和演出情况的了解,学者们便把二人转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转”之说。
黑山有最多的艺人群,这是认定东北二人转起源于黑山的另一依据。
据黑山县文化馆考证,清光绪年间,黑山二人转演出活动达到当时的鼎盛时期。著名的班社有庞奉班、郭春发班、李成林班、宋振荣班、柴老万班等,形成了以黑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黑山二人转艺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