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演艺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态势中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喜人景象。
新产值演艺产业纯收入创新高
在演出方面,国有艺术院团,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文化部门直属院团以及一些实力雄厚的地市级院团,仍然是打造培育舞台表演艺术精品力作的国内演出市场主力军。以2004年为例,年度演出总场次已达到42.5万场次,创2000年以来新高。其中农村演出场次为23.4万场次,比2003年增长6.36%。平均每团演出场次为165场,比上年增长12.24%;纯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26.38%。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创演了一批新剧目,复排演出了一批重点保留剧目。演出总场次达到1464场,演出收入87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1%。
2005年度虽然大型演唱会的市场业绩低于上年,但在大中城市传统演艺市场、新兴旅游演艺市场、小城市和农村演出市场、城市歌舞演艺娱乐市场等领域的表现总体与上年基本持平。9个部属院团在完成国家指派的参加中法文化年、美国“中国文化节”、荷兰“中国艺术节”、芬兰“亚洲戏剧节”、亚洲文化节等对外交流演出任务的同时,全年演出总场次仍达到1418场,演出收入达到8642.8万元;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各院团积极创演新剧节目,重排经典保留剧目,推出了一批上佳之作,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新格局民营演艺稳占半壁江山
东中部民间演艺业在东中部农村的复苏发展和城乡基层演艺市场趋热,是2005年国内演艺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首先,民营演艺业的复苏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带来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复苏、民间演艺机构生存环境的改善、温饱之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农村有知识爱文艺的富余劳动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国家在2005年度陆续推出了一批鼓励民营演艺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从体制、舆论和市场环境上为民营演艺业进一步扫除了障碍。第三,民营剧团以低票价,为戏曲、曲艺等传统演艺业争取了城乡普通观众,恢复和巩固了演艺业的市场基础。第四,民营演艺机构由于有生存压力,尽量多演出成为他们减少成本、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所以民营演艺团体年平均演出场次大多在300场以上,远远高于国有艺术院团的年均演出的165场次。
一些民间演艺业传统深厚的地区,如河南、浙江、湖南、福建、安徽、吉林等省,民营演艺团体已经构成本地演艺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浙江省注册民营剧团有485个,该省越剧发源地嵊州市(嵊县),常年性越剧演出团体有101个。河南省文化厅2005年统计显示,该省民间职业表演团体已有1728个,营业性歌舞演出场所已发展到1232家。该省“魔术之乡”宝丰县政府主管部门统计,该县常年和季节性的民营演出机构达1200个左右,其巡演范围遍及全国,尤以东南沿海各省和华南地区为主。演艺业已经成为宝丰县除农业以外的最大支柱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南省率先发起举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如今已举办8届,“映山红”成为全国民间职业剧团展示成果、交流切磋的艺术平台和盛大节日。2005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参演剧目来自23个地方剧种,而前7届“映山红”戏剧节全部加起来才39个剧种。
新纪录演艺排名文化产业四强
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表明,由国家统计局列项的中国九大经营性文化产业类别的年度总产出,2004年已达到317.8亿元,其年度增加值达到131.146亿元。演出业的年度总产出,目前排在网络文化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之后,位居第四,高于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影视业和文物与艺术品业。以2004年为例,国内包括国有、民营和社会投资演艺团体在内的中国演出业(不含歌舞演艺娱乐行业)年度总产出达到了23.42617亿元,增加值为7.60185亿元,营业盈余1.59265亿元,而与演艺业密切关联的其他文化产业则分别为:音像业55.8357亿元,文化旅游业为21.4986亿元、文化娱乐业为12.9096亿元、影视业为5.724亿元。演艺业作为最传统的原创性文化产业,其在文化产业中所发挥的关联衍生放大扩张作用,将愈来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所证实。
不断发展的演艺产业如今已进入我国文化产业四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