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也是艺术?说起艺术,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优雅的小提琴、优美的芭蕾舞,抑或也会想到中国的京剧,而惟独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东北的“二人转”,即使说起它时,也常常会不屑一顾地评价,“一股子大喳子味”,“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此次网络媒体吉林行期间,当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天南地北的记者有机会走近它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二人转也是艺术——一种植根于中国东北普通民众之间,并且深得民众喜爱的大众艺术。难怪东北民间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那天,我们是在一个叫“东北风”的剧场看“二人转”演出的。剧场很正规,灯火通明的,座位很舒服,面前的桌子上还摆了瓜子和矿泉水。单是这一点,就说明“二人转”已经登上了城市舞台的大雅之堂。因为,据说“二人转”在东北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最活跃的演出是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进行的,此外还常在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演唱。80年代中期,笔者曾经在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林场看过一次“二人转”。记得那天特别的冷,大房子里有一个特别大的煤炉,看演出的工人们都坐在一个个的长条木凳上,穿着林场工人每人一件的大棉袄。现在已经想不起唱的什么曲目,只记得两个穿着艳俗衣服,画着夸张彩妆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眉来眼去,说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下流话”,把裹在棉袄里的人们逗得轰堂大笑。
林场的“二人转”当然比不上剧场里的演出。但是,“二人转”毕竟是来自乡土的艺术,走到哪里,它都不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地道的东北口音,独有的东北俚语,以及话语里表现出来的豪爽的东北性格。无论是一个演员的唱、说、做、舞,还是两个人搭档的载歌载舞,剧场里都会响起唢呐和板胡高亢的伴奏旋律,演员的唱腔自然更是极富穿透力,一时间整个剧场似乎都在震天响的声音里震动起来。
演出进行了大约3个小时,“二人转”为主,也穿插演出一些舞蹈、杂技。出场表演“二人转”的演员一共有8个,他们双双结为搭档,表演“二人转”的传统曲目,也唱流行歌曲。而无论演什么,演员都像是个合唱队的总指挥,用各种办法调动着队员们的情绪,满意时让大家鼓掌,高兴时让大家捧腹大笑。为了让大家鼓掌,演员甲说,谁鼓掌可以保证他发财,小鼓保2年,大鼓保5年,谁不想发财呢?于是台下一片掌声。演员乙说,可怜可怜吧,有掌声老板才有工资可长,掌声越多,工资长的越多。大家都是善良的人,都希望这个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的演员可以长工资,于是台下又是一片掌声。演员丙更有绝的,,以后,这句话成了暗语,观众只要一听到他拖了长声说 “唉哟,我的妈呀”,就鼓起掌来,到后来,谁也不记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像所有的人都被他施了魔法,跟着他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台上台下其乐融融,连成一片,笑成一片。
笑到最开怀时,演员便亮出些真功夫,唱腔自然少不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韵味,即兴的串场词和唱段,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活更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赚去了大把的掌声和笑声。其中一个叫小龙的演员据说在东北小有名气,他的身材瘦小,打扮滑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做出各种滑稽的表情,串场的台词妙语连珠,直把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
“二人转”的绝活不仅让人笑,也让人叹服。据介绍,“二人转”独有的技巧包括“四功一绝”,这“绝”就是绝技功夫,常见的有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那天,小龙就表演了舞手绢的绝活,先是小的手绢,一点点加大,最后的手绢比他的身高还要大许多,可他硬是让这块巨大的手绢在他的手指上旋转起来。表演结束时,他一屁股跌坐在台上,大手绢把他瘦小的人盖了个严实,当他怪笑着从手绢下面爬出来时,又引得台下一片笑声。
据介绍,“二人转”的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也叫 “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 “双”,也叫 “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杨八姐游春》等。
东北风剧场的这场“二人转”只表演了“二人转”中很少的一部分,也没有什么整场的剧目,却足以让我们感受“二人转”的魅力。其实,近些年来,随着吉林省拍摄的一些电视剧的热播, “二人转”和东北方言已经声名远播, “二人传”不仅在东北,而且在全国有了更多喜爱它的观众。但是,笔者以为,倘若要真切地感受它的魅力,还是要到剧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爆笑声中,体会它带给观众的艺术的欢乐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