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专电(记者周玮隋笑飞)在京城,若打听听相声的好去处,人们大多会推荐周末相声俱乐部、郭德纲的德云社。曲艺小剧场的魅力可见一斑。 如何借鉴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德云社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曲艺小剧场运作模式,成了第八次文代会上曲艺界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
“中国曲艺家协会近日联合相关单位对各地曲艺小剧场展开调研,了解发展状况,总结实践经验,也从中反思失败的教训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为百姓创作 给百姓演出
姜昆认为,“由于高票价、演出场所萎缩等因素,前几年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进入剧场欣赏曲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等曲艺小剧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为老百姓创作、给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口号,长期坚持公益性演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直坚持20元的低票价。而在天津,各类曲艺小剧场一直实行5元至10元的低票价,演出场场爆满,有时还需要在茶馆门口加座。
“曲艺小剧场坚持为观众服务,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姜昆说。锤炼新作品 锻炼小演员
“看似低廉的票价不仅重新唤起群众对曲艺的热爱,更实实在在地推动着曲艺事业的发展。”姜昆认为,曲艺小剧场在培养曲艺演员和推动作品创作两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关注和研究。
繁荣相声艺术的表演创作曲目是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宗旨之一。自开办之日起,俱乐部演出的节目60%至70%都是新节目,并规定上台的节目在半年内不得重复。此外,俱乐部还举办了相声创作讲习班,邀名家授课;成立相声创作沙龙,研究讨论作品;出资为作者、演员出版作品专集。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节目不断涌现,促进了相声创作。
“与电视、广播不同,剧场演出为新作品的锤炼提供了一个前两者无法比拟的平台。”姜昆说,“曲艺小剧场的演出使演员、观众之间能够近距离互动交流,曲艺作品通过舞台实践,经过时间的打磨、剧场的选择,正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近两年来,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的《咨询热线》、《挑战主持人》等优秀作品,正是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锤炼而成。”
不仅如此,长期坚持曲艺小剧场一线演出,也有利于曲艺人才的培养。老演员在舞台上“传帮带”,年轻演员通过演出实践积累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2005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中获专业组第一名的何云伟、李菁和获业余组第一名的甄齐、李然,就分别在德云社和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长期演出,积累了大量舞台经验。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德云社等曲艺小剧场火了,不少地区纷纷效仿。姜昆举例说,2005年10月辽宁相声俱乐部在沈阳成立,但仅仅3个月就黯淡“退场”。相声题材陈旧,优秀作品缺乏,却选择在能容纳1100名至1300名观众的剧院中演出,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江南分部和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实验基地的无锡阿福吉祥幽默俱乐部,探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运作方式,值得借鉴。”姜昆介绍,在送欢笑进社区、打造品牌的同时,这家俱乐部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与电视台联姻,创办了全新的综艺电视节目《阿福讲无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了具有本土曲艺特色的原创舞台滑稽戏《阿福嫂到上海》,半年内在华东地区巡演100余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曲艺小剧场成为当前曲艺观众重要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曲艺小剧场不能代表曲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生存手段。”姜昆强调,大部分曲艺小剧场并非纯营利性的演出团体,资金上不乏政府支持,完全独立运营、任其自生自灭是行不通的;曲艺小剧场经验的大面积铺开和全面推广是不现实的,还必须重视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传播途径,培养更多曲艺迷;曲艺后备人才的培养、创作的推动等重大问题不可能由几个曲艺小剧场来解决,需要曲艺院团、曲艺市场、曲艺教育等各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