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用泥巴复活三星堆!”为了实现这个蕴藏了3年的梦想,“泥人廖”廖飞平从资阳市拖家带口,迁到三星堆遗址附近的农村,租住在农家埋头泥塑创作。 廖飞平,在资阳算个名人。2003年,他和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部长孟基林合作,以“资阳人”头骨为原型,复原出35000年前“资阳人”像,本报独家报道后,一时受到媒体关注,央视也做了跟踪报道。此后两年多时间,他杳无音信。6日,记者接到一个语气急促的陌生电话:“我创作了反映三星堆的群雕,那绝对是填补了空白,你感兴趣的话快来看看!”他正是廖飞平。
现场农家小院:一个小型泥塑博物馆
驱车从广汉市区沿河向三星堆遗址方向,一路打听狮堰村二组,在一个铁路桥头,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迎风向我们招手,他就是廖飞平,一头齐肩乱发,人更显得精瘦,鞋上沾满了黄泥。你可能猜不准他到底是艺术家,还是一个民工。他带我们拐过几幢农房,在一农田边的小院前停下,“我现在就住在这里。”
走进小院,一地泥塑人像把不大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小院上是塑料扯起的遮雨棚。最惹眼的是正对院门的祭祀场面群像,整组群像有20多个小泥人像,摆在一个自制木桌上,小泥人有执兵器的,有执牛尾羽毛的,有紧握拳头昂头高呼的,有敲编钟的,高处是一个手捧太阳轮、在神坛下跪拜的巫师,泥人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头戴纵目面具的小泥人,独一无二的纵目面具,让人立即联想到三星堆。
廖飞平语气激动地介绍:“这就是我根据相关书籍记载,还原的三星堆历史时期古蜀人祭祀场面,这个群雕的名字叫《神坛祭祀》!”院子一角,是另一组大型群雕《五丁开山》,从前院进去,过道上也摆了两组已完成的群塑。后院的地上到处散乱着泥人的残肢断臂、人物脸谱、动作素描画,一个木头架子上,摆放着赵本山、潘长江、李伯清等笑星的泥塑,几个笑星的神态动作活灵活现,记者一行忍不住叫好。
幕后
举家搬迁:就是为了复活三星堆
“我从去年7月底迁到这里,这4组雕塑是在大年初二完成的。我的意图是将三星堆历史时期古蜀人的生活和神话故事用泥塑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大工程,我计划在这里搞3年。”廖飞平一直在资阳市开泥塑店,怎么会一家都迁到农家呢?
原来,2003年的一天,廖飞平到广汉采买雕塑材料,顺路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我当时看了非常震撼!远古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就把人物雕塑做得那么传神,确实是不简单!”廖飞平感叹。“我感到我可以在三星堆上做点文章”,于是他萌生了像复原“资阳人”那样复原三星堆的念头。后来,他就常到三星堆,去博物馆里看文物,去遗址发掘现场找灵感。“去年,我和老婆商量好,干脆就全家搬到这里来了!我骑摩托,不到10分钟就可以到三星堆,方便得很。”
他把资阳的房子租出去,把泥塑门面转让后,就全家搬了过来。“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也没什么收入,现在一家就是在吃老本。”一切安排妥当后,廖飞平开始动工,搞泥塑第一就要泥巴好,门前就是田,但这土含沙量太大,做出来的泥塑容易断裂,廖飞平在周围找了几天,终于在10多公里外的山上发现了合适的黄土,用卡车拉了几车。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在已经完工了4组雕像。
质疑
面对质疑:廖飞平相信自己天分
记者问廖飞平:“你全家搬到农村搞雕塑,目的到底是什么?别和我说是为了艺术”。廖老实作答:“我的现实的目标就是把我的泥塑雕成铜像,摆进三星堆博物馆,开发成旅游产品。”他说,“现在三星堆附近一些摊贩向游客出售的工艺品,尽是三星堆文物的缩小版,照本宣科,毫无创意,也不会有大的市场!我这样做,肯定能够赚钱!我做雕塑做了一辈子了,我也要为自己的爱好作个交代。”
那这样真的能成功吗?廖飞平十分肯定地回答:“能!我完全相信我在艺术上是有天分的!”搞雕塑20多年,虽然到40多岁了还没有成名成家,但是廖飞平十分自信。搞“资阳人”头像复原以及为美籍华人吴仲良先生塑像的成功,都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献技
现场塑像:7分钟搞定记者头像
临别前,廖飞平说,“我给你也塑个像!不到10分钟就好。”他叫记者坐好,从一个木桶里挖出一坨泥巴。那团泥巴几经捏合,再用木刀这里切切、那里捅捅,等他把泥像转过来,果然身手不凡!围观的人也连连说“像”。记者一看表,只用了不到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