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苏州”的实践
http://www.zbs.cn 2006-2-20 本山在线
2005年的金色年轮,在奋力迈向“文化苏州”的脚步声中,不断迸发耀眼光芒,迸溅无数创新智慧。纷呈涌动的突破与收获,交汇激荡成壮美的和谐旋律。苏州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阔步前进。 1.文化理论创新工程取得新突破。经10年艰苦探索的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课题,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结合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十一五”规划制定,列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迈向“文化苏州”研究》高质量完成;《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课题获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在第28届“世遗大会”在苏州举行一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颁布了《苏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公布了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三批控制保护古建筑名单;举行了苏州市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系列活动。太仓市沙溪镇、吴中区木渎镇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文化部、省政府联合在苏州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国家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在苏州挂牌;昆曲博物馆在“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获“最佳制作奖”;古琴、评弹、桃花坞年画、江南丝竹等馆相继建成;15个苏州市申报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4.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崛起。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揭牌成立,成为了全国15个国家级基地之一。苏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意见》。企业开发的《航海世纪》在2005年度中国游戏展会优秀游戏评比大赛上摘得“最佳原创网络游戏大奖”,《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获第11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第2届中国动画成就奖、亚太影展奖。 5.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奖励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的苏州滑稽剧团现代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剧组,省、市政府分别为该剧组记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观看该团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和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的又一新作校园喜剧《青春跑道》。苏州市舞台艺术“四进工程”(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一年来为群众公益演出800多场次,观众80余万人次,被评为2005年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之一。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总投资达15亿元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在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破土动工;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基本完成;市(县)、区一批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文化中心相继建成。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纪念陈云同志诞生100周年活动,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张家港市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等此伏彼起。 7.优秀遗产艺术昆曲、评弹花艳海内外。两岸三地合作打造的苏州昆曲《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继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及韩国等海外演出获盛誉,在国内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行”、“著名高校行”,先后进入北大、北师大、南开大学、南大、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演出掀起“苏州昆曲热”。苏州评弹赴宝岛台湾巡演赢得满堂彩,被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赞誉为“国粹”。 8.依法管理力度加大,广电网络化建设有了新发展。市区完成了10万户双向网改造,市区和市(县)城区双向网改造率分别达60%和45.5%;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进一步推进,2005年全市平均门樘入户率达104%,比上年净增18.9万户,累计达155万户。文化市场营业性网吧走上连锁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1000余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发挥了积极作用。 9.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广播影视、博物馆、图书馆、群众文化、演艺和文化市场娱乐、音像、网吧、演出中介等10个行业协会和学会,动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个行业协会正在筹建,逐步构筑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体制格局。做好经营性事业单位和企业改制后的完善工作,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工资总额管理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企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显著,两个效益连年提升,呈良性循环发展。 10.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人才兴文”战略从思想、组织、制度、团队素质建设等方面走向纵深。在社会测评中,苏州市文广局获得了98.58%的社会满意率。文广系统2005年涌现了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度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苏州市杰出人才奖等一批优秀人才。开展的第三轮跨地区公开招聘人才工作成效明显。 回眸2005年,在阔步奋进的喜悦中,我们也清醒看到,文化工作的收获与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鼓劲跨越的差距。主要是:相对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繁重艰巨;相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相对城市文化,农村和社区文化还显得较为薄弱;相对高雅文化,大众文化还需进一步普及和加强;相对发展形势和速度,高水平的各种人才还显不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将我们引进了充满希望的2006年,引进了“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新起点。“十一五”期间将是苏州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焕发昂扬斗志,正全力以赴确保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文化是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们要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十一五”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塑造当代苏州人新形象”、“四大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实现“文化苏州”、“双面绣”战略在新起点上的新跨越。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为三大重点,从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发展广电业和推进广电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努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政府、民间和贸易并举的文化对外开放新局面。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精心规划发展布局,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根据《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年内市区重点抓好以下项目:(1)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全面竣工并正式开馆。(2)建成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在2005年基本建成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的基础上,形成桃花坞木刻年画为启动的传统工艺技艺和文化展示的创意园。(3)开展调研,对苏州文化馆新馆(都市文化休闲中心)、苏州演出中心(苏州大剧院)项目开展论证。 把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召开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的改革,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的改革,使公益性文化单位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定苏州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内容和方式,培育并扶持在港澳台地区和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加快构筑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城市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研究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综合评估指标,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市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金”作用,改善社区文化设施,以街道、社区为依托,逐步形成半径为1公里(即步行10-15分钟的路程)的“15分钟文化圈”。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建学习型城市平台。以苏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形成市区图书馆网络。繁荣群众文化,总结推广市(县)区社文活动社会化运作经验,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运作新途径。 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三贴近”进一步推动文艺繁荣。市县联动,加工提高一批重点优秀作品,迎接、参加第10届中国戏剧节、第8届中国艺术节、第3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3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继续推动昆曲《长生殿》“名城行”、《牡丹亭》“名校行”和赴欧美亚等海外演出,评弹赴美演出;深入开展舞台艺术 “四进工程”公益演出和推动优秀作品走向群众、走向市场相结合,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化运作的办节路子,“6.28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后,重点办好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三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策划好苏州建城2520年和专题博物馆建馆20周年及古镇特色文化旅游节庆等活动;努力办好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积极推进文化理论创新,着力推进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的研究,形成一批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党委、政府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成果;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文化对内对外交流和商业性演出、展览展示活动,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精品推向海内外。 以古城古镇“申遗”为抓手,以苏州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高标准、高要求地做好苏州古城古镇“申遗”,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的保护机制;抓好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引导并扶持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各行业依法兴办专题陈列馆和博物馆;扎实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按照苏州市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签署的《试点项目任务书》要求,从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保护责任;支持各市(县)区打造一批民族民间文化品牌,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保护工作;大力扶持属于民族民间文化范畴的行业,通过管办分开,招商引资,用产业运作方法引导这些行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继续加强吴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资料抢救工作。 加强对广电业的依法管理,支持并促进广电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加强广电宣传管理的各项要求,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工作;加快广电业网络化、数字化进程,深入开展苏州广播电视网络服务示范窗口活动,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扩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质量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广电的社会管理,抓好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管理。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适应苏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形势,进一步优化文化市场发展布局,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扶持各类连锁企业发展;加强综合执法力度,继续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色情淫秽演出和经营盗版音像制品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肃查处,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网络的同时,加强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认真贯彻十六大关于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的精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昆曲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起草《网吧管理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依法管理。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提高各级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苏州文化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更好领会、贯彻并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各项部署精神,确保政令畅通。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和“一要干事,二是干净”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加强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继续开展向顾芗等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教育。努力构筑人才创业平台,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有才华的高层次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具有市场意识并有经营管理才能的文化服务业人才加盟创业;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和效能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积极推进网上审批,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打造“文化苏州”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壮丽诗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使命意识、创新发展意识,以更为清晰的思路、更有创意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谋划好“十一五规划”文化建设的开局之篇,努力使苏州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第一方阵”,在海内外打响“文化苏州”品牌。
原作者:
本山在线
来 源:
本山在线
共有375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上条新闻:高等学府飘出“中国最美的声音”
下条新闻:沧桑戏剧
|